專訪 – 香港雙項象棋運動的推手 – 賴羅平會長
小編有幸專訪香港國際象棋總會會長 賴羅平會長President Robin Lai,為大家深入剖析國際象棋及雙項象棋運動在香港的發展。
賴 : 賴羅平會長 編 : 小編
編 : 國際象棋已於世界各地流行已久,當中以歐洲地區最為盛行,普及程度更是各項棋類運動中之最,不少學校亦將國際象棋列為小學常規課程。你認為香港應該仿效讓更多學生能從國際象棋運動中獲益嗎?
賴 : 歐洲地區有不少國家推行國際象棋列入常規課程,學生能從中獲得的益處多不勝數,因此不少學校將會相繼仿效。我們深信當國際象棋於香港發展至成熟的階段,本地學校很大機會將跟隨歐洲地區學校的步伐。我們多年致力推廣國際象棋普及化亦是盼望能夠親身見證這一天的來臨。於阿諾國際體育節(亞洲站)中,政務司司長 林鄭月娥女士出席開棋禮時,亦曾提及學習國際象棋對學童的好處,認為值得考慮將棋類運動列入常規課程中。
編 : 近年香港的國際象棋水平有明顯的提升,更有本土的國際象棋運動員於國際性賽事中奪得佳績及頭銜,你認為這對國際象棋的普及和公眾關注度有幫助嗎?
賴 : 香港近年多次舉辦國際象棋的國際公開賽,比賽邀請了眾多亞洲地區棋手參與當中包括菲律賓、中國、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星加玻、印度以及西班牙的特級大師和國際大師。這些於香港舉辦的國際性比賽對提升本地棋手有莫大幫助。近年有香港棋手前往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參與每兩年一次舉辦的頂級國際象棋比賽『國際象棋奧林匹克』,比賽中不乏棋手表現發揮出色,因而獲得 棋聯大師、女子棋聯大師及候選大師等頭銜。本地國際象棋運動員總能於國際性的比賽中奪得佳績及頭銜,這一切都能引起公眾關注。
編 : 多年來一直活躍於中國象棋及國際象棋兩個領域的本地頂級賽事,能夠分享一些有關兩個領域比賽中的類同之處和經驗嗎?
賴 : 早於1993年於中國象棋世界賽中已能觀察到有國際象棋頂級棋手( Dr. Robert Hubner)蹤影的存在。在中國,活躍於兩個領域的棋手極為普遍,如:徐天利、葉江川及已故棋手 簡懷穗。簡懷穗更是『華能盃』三棋全能賽的總冠軍。就此證明中國象棋及國際象棋互有類同之處,讓棋手能夠輕易適應另一棋類運動。
於兩個領域的比賽策略及賽前準備也是非常相近,如 擅長開局的能力、弱點、棋風、特點、中盤取向,這些也可以用同樣思維模式處理。
編 : 香港年終有形形色色的象棋比賽,當中不乏本地棋壇重要賽事,卻一直未有舉辦雙項象棋混合的公開賽。作為首屆香港雙項象棋混合公開賽的推手,可以向我們分享當中的概念和想法嗎?
賴 : 回想起由陳小春飾演的《黑白森林》其中一幕情節,內容敘述智力極高的陳小春同時閉目下三盤棋,並擊敗擁有特級大師頭銜的對手,感覺非常有趣及富有挑戰性。『孫子兵法』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意指要比對手算籌更周密方能處於優勢,算籌疏漏則反之。雙項象棋混合公開賽可以訓練大家採用孫子兵法,以致透過在經濟學領域上廣泛應用的現代博奕論從而思索問題。
編 : 在香港的象棋愛好者和運動員大多是專注單一棋類發展,你認為借此公開賽能有效推廣和增加更多人對國際象棋的興趣或考慮雙項發展嗎?
賴 : 香港有很多專注發展中國象棋的棋手,由中國象棋轉為發展國際象棋是非常容易適應,這絕對有助國際象棋在香港的發展。
每位棋手擁有自身獨有的強項,專注單一發展定必能提升至高水平或是專家水平。當智力提升,就能夠舉一反三。只要懂得掌握竅門和重點,就能即使在另外一個領域發展仍可奪得佳績,這就是另一層次的提升。不少棋手很喜歡接受挑戰和考驗自我的能力,也是這個原因,雙項象棋混合比賽是讓一眾棋手接受全新的挑戰,因此雙項象棋混合賽非常值得推動。
【首屆香港雙項象棋混合公開賽 現正接受報名請按】